
1913年,湖南长沙。 时任湖南第一师范校长的孔昭绶前去拜访他的留日同学--“板仓先生”杨昌济。想请他到一师任教,不料却遇上湖南省都督谭延闿也来礼聘杨昌济出任省教育司长。 面对厚禄高官,杨昌济谢绝了督军府的聘请,却同意考虑前往一师执教。 长沙商会陶会长的女儿陶斯咏在书店看中一本《达化斋读书录》,不料此书却同时也被一高个青年看中,青年因无钱买书悻悻离开,陶斯咏追上将书送给青年,青年追问斯咏的姓名地址
由于父亲突然生病,恪守孝道的萧家兄弟被迫放弃远赴北京,彷徨中,子升却看到了刊有一师招生广告的报纸。 得知萧家兄弟准备报考不要学费还提供食宿的一师,同样没弄够考北大学费的毛泽东考虑再三,也不得不屈从于现实,决定与他们一同报考。 与此同时,因无力承担铁路学堂学费在码头擦鞋打工的蔡和森偶遇来长沙报考一师的向警予,得知一师招生的消息,他向母亲表示了退学考一师的想法。而向警予由于不知道一师不招女生碰了钉子,
萧氏兄弟急急赶回长沙,正好前十至四名的名单被公布出来,刘俊卿等名列前茅,萧三考了第五,“向胜男”第四。只剩了一二三名还空着,却始终没有毛、蔡和萧子升的名字。原来众教师正在为前三名的定夺在争论,负责评卷的袁吉六看不上毛豪放的文风,认为蔡和森的文章应列第一,而黎锦熙等人均以毛为第一,双方僵执不下。此时,杨昌济来到一师准备谢绝孔校长的聘请,孔校长请杨评判,杨看过蔡和森的文章,已惊叹其水平之高,待看过毛泽